行业动态
从事灯光音响、影视器材、广电设备、舞美设施的批发销售
智能音响的“声源定位技术”是如何实现的?
在智能家居场景中,当用户说出“调高音量”或“播放音乐”时,智能音响不仅需要识别语音内容,还需准确判断声音来源的方向,从而调整麦克风阵列的聚焦点、优化声场指向性,甚至实现“跟人对话”的交互效果。这一能力的核心便是声源定位技术。
声源定位的本质是利用声音在空间中传播时的物理差异,通过传感器捕捉这些差异并反向推导声源位置。其核心依据包括:
一、时间差
声音以球面波形式扩散,当声源偏离音响正前方时,不同位置的麦克风接收到同一声音的时间存在微小差异。例如,若左侧麦克风比右侧早0.1毫秒接收到声音,结合声速(约343米/秒),可推算出声源位于左侧约3.4厘米的等效距离差范围内。
二、声级差
高频声音的波长较短,容易被头部或设备外壳遮挡,导致不同方向的麦克风接收到的声压级不同。例如,当声源位于右侧时,右侧麦克风采集的高频信号强度会明显高于左侧,这种差异可用于辅助定位。
三、相位差
对于低频声音(波长较长),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差与声源方向密切相关。通过分析两路信号的相位关系,可进一步细化定位精度,在时间差测量误差大时提供补偿。
四、多普勒效应
当声源或麦克风阵列移动时,声音频率会发生偏移。虽然这一效应在静态场景中应用较少,但在动态追踪(如用户走动时对话)中可作为辅助参数。
声源定位的精度不错度依赖麦克风阵列的拓扑结构。常见的布局方式包括:
一、线性阵列
将麦克风等间距排列成直线,适用于水平方向的定位。其优点是算法复杂度低,但垂直方向分辨率较差,常见于入门级智能音响。
二、环形阵列
麦克风均匀分布在圆周上,可实现360度水平定位,部分设计通过叠加多层环形结构扩展垂直方向感知能力。这种布局常见于会议系统或需要全向交互的场景。
三、立体阵列
通过将麦克风分布在空间不同高度(如顶部+侧面),结合时间差与声级差,可同时解析声源的方位角与仰角,实现的三维定位。此类设计多用于车载音响或复杂环境中的语音交互。
关键设计原则:
1、阵列尺寸:麦克风间距越大,对低频声音的定位精度越高,但会牺牲设备紧凑性;
2、麦克风数量:愈多麦克风可提升抗噪能力与定位鲁棒性,但会增加成本与功耗;
3、声学封装:麦克风需配备防风噪网罩与声学透镜,以减少环境干扰与方向性偏差。
硬件采集到原始音频后,需通过算法提取定位特征。主流方法可分为三大类:
一、广义互相关
1、原理:计算不同麦克风信号的互相关函数,峰值对应的时间偏移即为时间差;
2、优化:通过加权控制混响与噪声干扰,提升峰值检测准确性;
3、局限:需已知声速与麦克风间距,且对多声源场景处理能力有限。
二、波束形成
1、原理:通过调整麦克风阵列的加权系数,形成指向方向的“虚拟波束”,信号能量强的方向即为声源方位;
2、类型:
(1)固定波束形成:预设多个方向波束,通过比较输出信号强度定位;
(2)自适应波束形成:根据环境噪声动态调整波束形状(如MVDR算法),提升抗干扰能力;
3、应用:常与互相关法结合,先通过波束形成缩小搜索范围,再用GCC准确定位。
三、机器学习
1、原理:利用神经网络直接从音频信号中学习声源位置特征,绕过守旧信号处理的复杂建模;
2、优点:
(1)可处理非线性声学环境(如强混响房间);
(2)支持多声源同时定位;
(3)通过端到端学习减少人工特征工程。
下一篇:没有了